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 清代东北粮食作物的地域分布

    李令福

    清代二百余年,东北地区种植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传统农作物高粱、大豆、粟、小麦等与新引种的玉米、水稻等都是由辽河中下游地区向北逐渐扩展的,这种发展趋势与清代东北的人口移动及土地开发方向一致,进程同步。本文还利用清末各种作物在各州县粮食播种总面积上的比率,论述了主要粮食作物地域分布的不平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高粱与小麦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不平衡性,高粱南多北少,而小麦正好与之相反;大豆是东北全境的重要农产,受大量外输的影响在水陆交通便利地区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商品产地;分布普遍的粟受干湿气候的影响,播种比率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增加;水稻是朝鲜移民引入东北的,发展上与移民进程同步,分布上则由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少。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7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 ]
  • 丹阳郡、县沿革小考

    梁华东

    丹阳地名见诸史书者不一,有吴境之丹阳,有楚境之丹阳。《汉书·地理志》丹阳郡丹阳县下注有“楚之先熊绎所封,十八世,文王徙郢。”按《汉志》之说不确,熊绎所封,当为楚之丹阳城。《元和郡县图志阙卷逸文》卷一归州丹阳城条载,“在县七东里,楚之旧都也,周武王封熊...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清代海南岛农作物的地域分布

    易泽丰

    清代是海南岛农业经济空前发展的重要时期,农作物结构有了质的变化,粮食生产的发展,经济作物的崛起,一些作物的专门化生产这就使得清代海南农业地理面貌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和强烈的地域特色,从而揭开了海南历史农业地理的新篇章,足以供后人借鉴和研究。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推介陈代光的《中国历史地理》

    王亚芳

    由陈代光教授著的《中国历史地理》,最近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部内容始于上古先秦、迄于民国现代,各时期气候、水文、人口、城市、交通、经济、文化等皆有涉及的著作,是一部富有学术价值的佳作。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陈桥驿认为,这陪崭新的《中国历史地理》,...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华本《北史》、《金史》地名点校疑议

    王子今

    一、《北史》地名点校疑议一则《北史》卷五三《皮景和传》:“又有阳平人郑子饶,诈依佛道设斋会,用米面不多,供赡甚广,密从地藏,渐出饼饭。愚人以为神力,见信于魏、卫之间。将为逆乱,谋泄。乃潜度河聚众,自号长乐王,已破乘氏县。(皮)景和遣骑击破之,禽子饶,...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隋书·地理志》勘误一则

    朱圣钟

    《隋书·地理志》清江郡巴山县下注云:“梁置宜都郡、宜昌县,后周置江州,开皇初置清江县,十八年改江州为津州,大业初废州,省清江入焉”。经推敲考证,此条下的“清江县”为“巴山县”之误,“省清江入焉”,应为“省入清江郡”。关于巴山县,《旧唐书·地理志》山西...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两宋苏州经济考略

    方健

    宋代人口、垦田、亩产量,是中国经济史研究中远未解决的三大难题。本文勾考有关苏州的大量史料,作为微观的个案研究,力图就上述问题作量化的定性分析。对宋代人口增长率及其影响因素,田亩数量、构成及人均占田数,推定产量的依据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对海内外一些颇具影响的观点进行述评和表示了异议。宋代苏州经济居当时全国的领先地位,与中唐以来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颇相一致。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5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汉书·地理志》标点辩误一则

    史红帅

    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地理志》在冯翊云阳县下班固有注云:“有休屠、金人及径路神祠三所,越巫卯古襄阝祠三所。”今按此处将“休屠金人”断开标点,不妥,兹特作辩正如下:《史记·匈奴列传》载“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得胡首虏万八...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北魏顿丘县治所考辩

    王豫北,文启

    北魏时期顿丘县有二,一属顿丘郡,一属黎阳郡。关于此二顿丘县的治所,历代史志资料的记载颇多含混,不可不辩。据《魏书·地形志》,顿丘郡“晋武帝置”,领顿丘、卫国、临黄、阴安四县,其中顿丘县“太和中并汲郡,余民在畿外者景明中置。有鱼阳泽、帝颛顼冢、帝喾冢”...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晋侯苏编钟的作战地点与行军路线

    周书灿

    晋侯苏编钟的铭文有较高的历史地理文献价值。本文通过对有关铭文的深入分析,探讨了晋侯苏编钟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作战地点与行军路线问题。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赵将扈辄死地武城考

    王洪瑞

    扈辄,赵将,战国末为秦将桓齿奇所杀。关于扈辄之死,《史记·赵世家》言:“(赵王迁二年)秦攻武城,扈辄率师救之,军败,死焉”。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附李牧传文则云:“(赵王迁二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时间相同,地点却异,究竟何处,尚需...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地理环境变迁与文学思潮更迭——西周至魏晋南北朝文风演变与地理环境关系

    于希贤

    地理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文艺思潮也有更迭发展,两者之间更有关系可寻。本文通过西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文风演变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揭示无论是风调雨顺的地理环境,抑或是灾异多发的地理环境,都将对当时的文学思潮产生巨大的影响。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0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六胡州的变迁与六州胡的种族

    王义康

    至德元年(756年),六胡州受安史叛军招诱东出投奔叛军,被以原经略军的建制安置在范阳。由于这种变故,唐在宝应(762—763年)后废除宥州。贞元二年(786年)六州胡从石州被迁往云、朔。元和九年唐复置宥州经略军,居民却是神策军行营兵士及家属。至于迁往云、朔的六胡州,由于沙陀东迁进入其中之故,六胡州内已是沙陀与六州残胡杂处,且六州胡处干沙陀押领之下。六胡州是唐为管理突厥降户中的中亚昭武九姓而设置,其居民六州胡主体是昭武九姓,且是昭武九姓中柘羯类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6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明代华南水利事业的发展

    王双怀

    明代华南地区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全国表现较为突出。本文对福建、广东、广西三布政使司的水利事业进行了全面考察,着重论述了水利发达的地区,指出水利建设的情况对农业区有很大影响。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郦学札记》序

    陈桥驿

    为《郦学札记》作序,我实在感慨万端。我是一个平凡的知识分子,毕生花大量时间从事于美其名曰著书立说其实是所谓“爬格子”的营生。这是大人先生们所不屑为而却是我们这一类人的本职。我生平出书,包括专著、译著以及点校古籍和主编辞书之类,据我的研究生们统计,已经...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明史·地理志》勘误一则

    朱圣钟

    《明史·地理志》施州卫下记“清江,自四川黔江县流入,一名夷水,亦曰黔江,卫境诸水皆入焉,下流至宜都县入于大江”。唐崖长官司下记“南有黔水,即清江之上源。”四川黔江县下记“黔江,源出贵州思州府界,正流自涪江合大江,支流经此,下流为湖广施州卫之清江。”今...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霞客游记》记述的王士性

    冯岁平

    对徐霞客与王士性的比较研究,经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倡导后,一时影从者众,也相继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这种研究的深入,从而在中国地理学史上基本找到了他们的坐标和地位。总而言之,王士性重于人文地理的考察,是古代地理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学者;...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增订唐两京城坊考》正误一则

    耿占军,安彩凤

    李健超先生所著《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东都“淳和坊”条载,此坊有宁远将军庆王府左典军上柱国尹大简宅,其依据是《咸宁长安两县续志·金石考》所载尹大简墓志:尹大简字彻夫,天水人。开元二十三年终于淳和里私第。书中并按:“长安无淳和坊,疑为东都之淳和里”。其实这...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郑韩故城溯源

    史念海

    河南新郑市的郑韩古城,为春秋战国时期郑韩两国的都城。都城始建于郑国,韩国灭郑,即迁都于其地。前后五百余年,为史家所称道。古城一段城墙迄今犹高耸地上,遗址亦颇具规模。考古工作者从事发掘,多有所获,俱见当时设置的概况,且能确定若干旧迹的称谓。惟与文献记载相核实,尚间有不尽相符之处。本文因略为论次,以明其间的曲折究竞。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历史地理学引论

    邵尔批评哈特向对地理学本质的观点,他认为地理学的研究,必须著重地理现象的来源,历史地理学是文化史的一部分,地理学研究生活方式的区位,历史地理学必须著重区域研究,人文地理学即文化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关注整个人类时间,档案和实地考察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很重要,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主题包括地理变迁、人地互动关系、聚落的地点和类型,以及文化区等。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通鉴》胡注纠误一例

    李国伟,秦竹

    《资治通鉴》卷267《后梁纪二》开平三年(909年)六月,梁忠武节度使刘知俊以同州附于岐,梁帝以山南东道节度使杨师厚为西路行营招讨使,帅侍卫、马步军都指挥刘寻阝等讨之,“杨师厚等至华州,知俊将聂赏开门降。知俊闻潼关不守,官军继至,苍黄失图,乙卯,举族...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历史医学地理学刍议

    龚胜生

    创建历史医学地理学是地球系统科学与现代地理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地理学和医学地理学发展的需要。历史医学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疾病、健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分布变迁规律的新兴学科,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特点,属于历史地理学分支,主要研究领域有:历史疾病地理、历史健康地理、历史药物地理、历史灾害医学地理、历史医学地理学史、历史医学文化地理、历史环境医学地理、历史军事医学地理等。自然辩证法理论和人地相互作用理论是创建历史医学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历史医学地理学的研究原则有综合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区域性原则、应用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文献分析、地名信息分析、野外实地考察、医学地理制图等。研究历史医学地理学不仅对地理学、历史学、灾害学等学科理论体系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地方病防治、人口优生优育、中药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变化健康预警、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1 ]
  • 说《史记·货殖列传》中经济小区的数目

    吴宏岐

    《史记·货殖列传》是司马迁关于中国历史地理论述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经济地理学的开山之作。在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理专论中,司马迁依据从战国至西汉初的自然与人文状况,对全国经济地理进行了细致的分区研究。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采用了两级区划方案,一级...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8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长安城南《史记》、《汉书》未载的人工渠

    辛玉璞

    长安城南的秦漆渠和汉樊公渠皆不见于《史记》和《汉书》,但此二渠不仅古时有之,至今仍有遗迹可寻。作者依据有关文献,并结合实地调查,对二渠的兴废沿革做了相应的研究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关于松花江河源问题及其主流认定过程的历史研究

    谢永刚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松花江干流名称的演变和对源头认定的变革,并根据“河源唯远”理论确定河源的方法,对松花江源头进行了论证,并列举了国内外著名大河源头确定的实例,得出结论:嫩江应为松花江主流,其源头就是松花江的源头,第二松花江是松花江主干的第一大支流,松花江长度从嫩江源头算起为2309km,应为我国第三大河。目前的“南源说”彻底改变了嫩江和二松的相互地位,喧宾夺主;“南北二源说”实质是折衷,缺乏科学性,不利于嫩江的防洪体系的完善和流域长远开发战略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西汉太仓应在长安城内

    王社教

    《三辅黄图》卷六云:“太仓,萧何造,在长安城外东南。”(陈直校证本,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版)后世学者对此皆深信不疑,认为西汉太仓在长安城东南,与漕渠邻近,而具体地址不可知。太仓是中央政府的粮仓,主要供应皇宫和长安的国家机关用粮,其地位与武库同...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大熊猫的兴衰

    何业恒

    大熊猫的濒危,已引起国内外普遍的关注。对于濒危的开始时间以及濒危的主要原因,目前看法还很不一致。作者认为距今7000多年前,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特别是近200多年来,由于中国人口的迅猛发展,才使大熊猫逐渐濒危。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