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 近代中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

    吴俊范;

    长期以国内区域市场为主要贸易范围的中原地区,在进入近代以后,借助于传统水路和现代铁路,与沿海、沿江各通商口岸实施对接,从而逐步发展起了以沿海和国际市场的进出口贸易为导向的近代外向型经济。它不仅改变了中原经济发展的面貌,而且在中、西部地区近代经济的外向化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

    2006年01期 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284 ]
  • 晚清时期中外贸易的个案分析——以香港转口贸易为例

    毛立坤;

    晚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国对外贸易枢纽由广州逐渐北移至上海。在中国沿海唯一能与上海争雄的口岸只有香港,这得益于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宽泛的贸易辐射面。本文力图在把握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中外贸易历史大环境的基础上,复原两广地区、西南地区、闽浙台地区、上海及长江流域、环渤海地区与香港之间贸易关系的演进,分析其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2006年01期 1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下载次数:8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339 ]
  • 宋代福建海商崛起之地理因素

    刘文波;

    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发展十分活跃的时代。居于东南沿海的福建,作为两宋时期重要的经济区域和海外贸易的重镇,福建海商在宋代海外贸易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日显突出,逐渐崛起为国内沿海商人的代表。本文试从陆路交通条件的改善、海路交通技术的发展、区域港口地位的上升三方面地理因素,来探讨福建海商相较于其他区域的海商而言,更有条件在宋代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有着特殊的表现。

    2006年01期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9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67 ]
  • 从秦府集团成员仕进状况看区域文化合流

    曹印双;

    本文结合南北朝至隋末区域文化合流的背景,考察隋末唐初秦府集团成员的仕进状况,其中包括人才类型、家庭政治背景、个体政治势力来源、进入秦府的渠道、个体政治活动空间,认识了以李世民为核心的秦府政治集团,利用争夺天下之机,逐步拓展政治空间,将各地各类精英人才吸纳到秦府集团里来。在此过程中,李世民集团有意识地编织原北周、北齐、南陈入杨隋政治势力后裔,并用关陇、山东、江左这三大政治文化区域人才所长,将他们化入到同一个文化熔炉里融冶,大大推进了区域文化合流的步伐,在中华民族文化融合史上写下了崭新的篇章。

    2006年01期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74 ]
  • 楠溪江流域宗族与学术高峰

    赵英丽;韩光辉;

    在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的楠溪江流域,以血缘宗族为纽带沿江分布的古村落群,在宋代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格局。发展至今,多数古村落已绵延数百年,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宗族文化。在流域宗族文化形成的同时,学术文化也迅速发展,至宋时达到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政治显赫的时代,形成永嘉事功学派。

    2006年01期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6 ]
  • 清末民初陕北天主教传播过程时空特征分析

    李大海;吴宏岐;

    清末民初是天主教在陕北地区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当时陕北23个县中有天主教传入的占19个,广大农村是传教士传教的主要地区,清光绪二十七年至宣统三年即1901至1911年是陕北天主教发展的高潮期。陕北地区在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与山西之间的37·5°N~38·5°N间呈东宽西窄的横楔形区域内,形成了一个天主教堂分布的相对集中区,其中又以西部靖边、怀远(今横山)和定边三县为天主教势力集中的重心所在。县域内天主教堂的空间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本文主要依据相关地方史志,简要说明清末民初天主教在陕北地区的传播过程并初步探讨其时空分布特征。

    2006年01期 4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9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450 ]
  • 《史记》地名正误一则

    叶永新;

    2006年01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1 ]
  • 汉文化对吐鲁番地区少数民族的影响——基于对《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容量单位的考察

    董永强;刘戈;

    吐鲁番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交汇的地区。本文根据《吐鲁番出土文书》和山田信夫刊布的回鹘文文书的记载,从容量单位的角度探讨汉文化对该地区少数民族经济生活的深远影响。

    2006年01期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69 ]
  • 论康定、庆历时期西北沿边屯田与宋夏战争的互动关系

    程龙;

    屯田是北宋西北地区守边宋军的一项重要后勤补给方式,因此,屯田的发展与宋夏战争的进程密切相关。康定、庆历时期,宋夏之间接连爆发了几次大规模战役,在这几次战役中,西北沿边屯田的分布与规模直接决定了夏军的进攻方向以及战役的爆发地;战斗结束后,战局结果又反作用于沿边屯田,大大促进了战役发生地区后勤经济的发展。后勤补给地理与战争进程的互动关系在这一时期的宋夏战争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2006年01期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8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236 ]
  • 元末黄河中游地区的政治形势与军阀集团

    周松;

    元末,北方两大军事集团的活动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军阀集团严重削弱了政府的行政能力。在南方红巾军割据的同时,形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割据。尽管元廷为恢复权威与控制能力进行过努力,但最终军阀集团的斗争在事实上瓦解了元朝的统治。

    2006年01期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07 ]
  •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目录学考察(一)——《汉书·艺文志》的个案分析

    潘晟;

    本文通过对《汉书·艺文志》类例和叙文的分析,并结合相关出土文献,认为《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独立地理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地典》和《堪舆金匮》为一类。这一类著作以一定的理论学说对已有的经验地理知识加以统驭,注重的是学说或理论的演绎,是朴素的理论地理知识体系。(2)《山海经》、《国朝》、《宫宅地形》为一类。其基本的出发点是通过对各种地物和地理现象的经验性测量或记录,寻求其内部可能存在的规律性,即“自然之数”。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以观测为基础的经验地理知识体系,注重的是实证性。

    2006年01期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99 ]
  • 《长安志图》与元代泾渠水利建设

    陈广恩;

    《长安志图》是元代西北地区比较重要的一部方志,所载史料价值很高。论文对《长安志图》的作者李好文,《长安志图》的成书、版本及其与《长安志》的区别,《长安志图》所载元代泾渠的水利建设和管理,以及该志反映出的元末泾渠水利建设的历史教训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2006年01期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90 ]
  • 秦汉直道研究与直道遗迹的历史价值

    辛德勇;

    本文针对当前在秦汉直道研究方面的种种不同说法,重新分析有关秦汉直道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调查结果,指出直道南端起始于甘泉,是以甘泉至咸阳间的已有道路为基础,这条道路的南端起点,实质上应是咸阳。根据唐代以前比较可靠的文献记载,目前只能完全肯定直道乃是连通云阳(甘泉)和九原两地,但在这两地之间具体究竟怎样连接,并没有特别可靠的证据足以复原。史念海主要依据唐代文献记载对直道路线所做的复原,亦即西线方案,反对者并没有能够提出有力的文献依据,所以,在目前看来,还是一种相对比较可信的说法。

    2006年01期 9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2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458 ]
  • 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遗址新考

    李并成;

    高台县骆驼城遗址,为我国现存规模较大、颇有影响的一座古城址。作者反复踏察了该城址及其周围的众多遗迹,摸清了其基本面貌,考得骆驼城为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因地震水患搬迁重筑的酒泉郡表氏(表是)县城,前凉至北周该城为凉州建康郡郡治及其所辖表氏(表是)县城,唐代为建康军城,公元766年废弃,该城延绵585年。

    2006年01期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323 ]
  • 明代山西北部聚落变迁

    王杰瑜;

    明代,山西长城沿线卫所、关隘、堡寨、墩台星罗棋布,形成了独特的人文地理景观———军事聚落,随着清代的一统,大部分则逐渐演化为城镇和村落。本文对该区域军事聚落的形成、发展以及变迁进行了历史考察,认为明清时期是山西北部历史上聚落形成和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与明代军事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006年01期 11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1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0 ] |[阅读次数:486 ]
  • 《清史稿·地理志》地名勘误一则

    学舟;

    2006年01期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4 ]
  • 明清时期汉江宜城段河道变迁与楚鄢都城址研究

    王子岚;袁悦蓉;王克陵;

    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石泉教授探索古代荆楚地理,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楚国鄢都的地址,认为楚鄢都应在今湖北省宜城市东北20多里处的今汉江河道上。本文依据明清地方志,及更早期的相关文献,参以实地田野地理调查,复原这一带汉江古河道变迁情况,从而揭示古城与相关河流地貌史的关系。

    2006年01期 125-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55 ]
  • 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主义:在市民运动和政府决策之间

    亚克西姆·纳得考;张莉;

    本文通过概述西方环境保护主义在市民与政府之间的发展历程,认识到环境保护主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讨论议题与内容,而不同的人群对于谁才是环境保护主义者的精英分子也有不同的看法。1970年前后是环境保护主义的转折点,从那时起,环境保护主义关注的议题由单一的要素转向一个综合的网络,并形成了全球范围的广泛联系,在大众运动和广泛的社会关注之下,环境保护主义的政治力量越来越多地显示出来。

    2006年01期 134-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6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64 ]
  • 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主义:一种不同的观点

    弗兰克·奥古特;张莉;

    亚克西姆·纳德考(Joachi m Radkau)不仅是德国最重要的环境史学家,而且代表了一代人对1970年代环境事件的看法。本文意欲从更加年轻一代的观点出发,补充亚克西姆·纳德考的观点。1970年代的环境保护主义者经常用他们那个时代的议程作为自我证据,但是年轻一代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倾向于采取一种更加批判的态度来看待此问题,即从后来发生的事实的角度来看待。因此,过去的环境议程常常被年轻的一代看作是强迫的和错误指导的议程。环境保护主义者经常从一个宽泛的环境问题中选择几个问题给予特别的关注,而历史学家需要仔细地研究是什么指导了环境保护主义者的选择。因此,不仅仅将环境保护主义看作是知识分子的事业,而且看作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并且进一步考察环境议程与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日常生活是如何联系起来的。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此外,环境史学家需要注意环境争论中不同的国家特色。许多国家都发展出了完全不同的具有国家特色的环境保护主义,尽管近年来世界环境保护主义出现了趋向一致的倾向,但是这些不同的国家发展道路还没有褪色到足以被忽视的地步。最后,本文呼吁,要对环境意识从一代向下一代的转变给予更多的关注。将来的环境保护主义也许与今天的环境保护主义有相当大的区别,或许环境保护主义将来根本就不存在了。进一步仔细观察,环境保护主义是一个不稳定的、脆弱的事物。

    2006年01期 14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97 ]
  • 经济行为与环境变化:清前期台湾野生鹿消失探析

    刘正刚;孟超;

    鹿曾经是台湾数量最庞大的野生动物群之一。明末以来,随着台湾贸易交流的活跃,鹿成为大宗出口商品,土著居民由原先捕鹿作为民生用品逐渐发展至为市场服务;清前期大陆移民入台的农业垦殖又破坏了鹿原有的生态环境。人类经济行为引发的环境变化,最终导致了野生鹿在台湾渐趋消失。

    2006年01期 150-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70 ]
  • 《汉书·地理志》河流过郡数考辨四则

    郝鹏展;

    2006年01期 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5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6 ]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总目录

    2006年01期 160-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8 ]
  • 投稿须知

    2006年01期 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4 ]
  • 下载本期数据